
彭步钦,男,1951年1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市南岗社区红色电影放映队队长。在长达50年的光影岁月中,他与电影放映机紧密相伴,用坚守和奉献谱写了动人传奇。彭步钦曾荣获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个人、黑龙江省道德模范、“龙江好人”等荣誉。
使命在肩的初心启程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乡间的小路上,一辆微型面包车传来阵阵轻快歌声,是彭步钦,又一次走在去放电影的路上。1973年,彭步钦告别军营复员回到富锦市,次年投身向阳川公社电影放映工作。“电影可以感染人、激励人,我为我的工作而骄傲、自豪。”彭步钦说。
为了给乡亲们带来优质的观影体验,他省吃俭用自费购置新设备。东北的冬日天寒地冻、道路冰封,他靠手推车和铁爬犁运设备,积雪深厚路段就扛着设备前行,寒风刺骨,肩膀被挤压得青一块紫一块。村民们看到他都高兴地欢呼:“晚上有电影看了!”彭步钦所有的疲惫与伤痛便都烟消云散。
放映中,他时刻关注乡亲们的需求。见农民没空理发,便自购工具免费服务;农忙时主动帮助困难家庭干活。东山村一位村民重病,但母亲想看电影却无法前往,他立刻去县电影公司取来《墙头记》,到其家中专场放映,满足老人心愿。他的这一善举在当地被传为佳话,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赞誉和敬重。
公益放映的爱与担当
对彭步钦而言,放电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义务。2000年,他响应号召成立科技电影放映队,以向阳川镇为试点开启免费放映新模式,并推广至全市农村,希望通过电影为乡亲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传播科学知识,助力乡村发展。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他关注到城市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立了农民工电影夜市。夜幕下,农民工聚在幕布前放松,在这期间,他还穿插讲解科学文化知识。《小尾寒羊》的放映,为向阳川村养殖户提供了经验,帮助养殖户在当年获得可观收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逐渐普及,电影市场走向衰落,市电影公司改制,乡镇放映队解散,许多同行转行或离职,彭步钦却始终坚守初心,坚定地守护着红色宣传阵地。2013年,他发起“百天电影大奉献”,109天放映303部电影。同年,同江市遭遇特大洪水,62岁的他不顾安危,带着设备奔赴6个灾民安置点,连续放映了6天的露天电影,为受灾群众带来了欢乐和慰藉,更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力量。
矢志不渝的文化传承
长期劳累与饮食不规律,让彭步钦的身体逐渐变差。腹部疼痛加剧,检查确诊为“胰头癌”,这一消息对彭步钦和家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在四处求医的过程中,他不得不暂停放映工作接受手术。医生叮嘱术后需长期调养,不能干重活。他的心中满是无奈和不舍,决定将最先进的放映设备赠给富锦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希望志愿者们能够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将电影放映事业传承下去。
术后的彭步钦虚弱不堪,体重暴瘦40多斤,但对放映事业的热爱未减。2017年8月,身体未愈的他不顾家人劝阻重返岗位。他笑着说:“我要战胜癌症,我放不下我心爱的电影放映机,放不下那些等着看电影的孩子们。”他自购微型面包车,租来35毫米提包机,两个月内拖着病体奔波于全市37所中小学,义务放映抗日英雄题材影片《常隆基》。看到孩子们被英雄故事吸引,眼中闪烁坚定光芒,他更觉身为党员,有传递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要让孩子们知历史、记英雄、惜幸福。
此后,彭步钦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公益放映事业中。他进校园,为孩子们上思政课,结合自身经历和军人身份讲述前辈们英勇作战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祖国、担当使命。他还担任义务兵退伍返乡适应性培训老师,帮助退役士兵完成转变,更好融入社会。
50多年来,彭步钦的足迹遍布富锦市每寸土地,走过267个行政村和13个城市社区,行程超百万里,放映电影1.8万余场,观众近百万人次。如今,他仍每天带着设备穿梭于居民小区、乡村广场放映。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化使者,用光影传递温暖与力量,成为富锦文化传播的一面旗帜,在光影中“放映”出非凡人生,点亮无数人心中的希望。(责任编辑:周胜武 单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