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西王姆,女,藏族,1990年5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老年养护院院长。18岁那年,格西王姆走进马尔康市养护院,从青涩少女到成熟院长,用美好的青春守护老人的晚年幸福,一干就是十余年。她不仅是老人们的“贴心女儿”,更是他们信赖的“温暖家长”。2025年全国两会,格西王姆站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倡导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事业、更多的政策惠及老人,让老年人生活得更舒心舒适。格西王姆曾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四川省优秀养老护理员”等荣誉。
老有所养 她以“女儿心”守护老人暮年岁月
6岁那年,一场泥石流让格西王姆失去了双亲,她跟3岁的妹妹曾被临时安置在马尔康社会福利院生活,与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18岁时,格西王姆怀揣梦想和感恩之心应聘到刚成立的马尔康市敬老院(2024年更名为“马尔康市养护院”)当护工。
工作之初,面对她这位“陌生人”,老人们十分抗拒洗澡,格西王姆也很害羞。多番思虑后,她做出了一个看似笨拙却满含温情的举动——让老人穿着她的裙子洗澡。这个小小的举动,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老人的心房。
不止洗澡,查房、喂食、打扫卫生……琐碎成了格西王姆的工作日常,十多年来,每一个节假日她都会陪着老人们,耐心化解抵触,在护理之余陪伴他们回忆过往,严格执行“翻身计划”预防褥疮……从最开始的抗拒斥责到逐渐熟悉接纳再到走进他们心里,格西王姆成为了老人们心中的“贴心女儿”。
为了让陪护工作更暖心、更贴心,只要一有空,格西王姆就抽时间“啃”专业书籍,在网上搜集实操视频,向专业人士耐心请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熟就练。”格西王姆说。不仅自己学,她还积极带动院里其他护理员一同学习,每隔两周,她便组织护工相互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带领大家共同精进照护技能。正如她在“代表通道”上自信满满地说的那样,“如今,干这些工作,我样样‘得行’!”
老有所乐 她以“赤子心”谱就老人晚年欢颜
晨起、用餐、午休、就寝……曾经的养护院的生活,单调乏味,有点“度日如年”。
格西王姆担任院长后,决心作出改变。有一次,在读幼儿园的儿子表演的手指操让她眼前一亮,萌生了将幼儿园的活动引入养护院的想法。此后,她常常向儿子请教,把儿子在幼儿园里新奇好玩的内容改编成适合老人的版本,并用辣条和棒棒糖等零食“引诱”对“表演课”毫无兴趣的老人们,让他们迈出了参与活动的第一步。
在格西王姆的努力下,如今的养护院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老年小学”。手工课上,老人们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地编织中国结;舞蹈课上,老人们跳得有模有样,不亦乐乎;短视频拍摄现场,老人们模仿年轻人“比心”、摆造型,笑得合不拢嘴……格西王姆还积极联系公益组织,邀请志愿者走进养护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开展义诊活动,让老人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如今,活力满满的老人们让格西王姆很自豪:“我这里的老人,精神面貌好得很!”
老有所依 她以“责任心”筑起老人幸福暖巢
“我刚到敬老院时,条件很简陋,让老人安安全全、干干净净和一天三顿吃饱饭,就是我们全部的工作。”格西王姆说。
2019年,格西王姆担任院长后,通过多方争取,2024年,老人们搬进了崭新的现代化的康养楼,敬老院也升级成为了养护院,老人们的“家”越来越温暖舒适:护理型养老床位增加至270张;每个房间都安装了地暖;卫生间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公共生活区还设置有活动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室等功能室;老人们甚至有了自己的“影院”……
2025年,是格西王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三年。从关注“自家”养护院的发展,到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养老需求,格西王姆的视野不断拓展。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养老护理行业中来。
从护工到院长,再到全国人大代表,“90后”藏族姑娘格西王姆始终坚守在养老服务一线。她以爱为底色,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份事业,成为老人们心中温暖的“格桑花”。
“陪着老人们一起慢慢变老,是我一生中最浪漫的选择。”格西王姆说。(责任编辑:高晟寒 朱鸿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