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中林,男,白族,1941年11月生,2000年3月退休,退休前系云南省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施中林是兰坪县家家喻户晓的“希望老人”,是光荣的“怒江支边老干部”,更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施爷爷”。在开展劝学助学的22年里,他用一支笔的坚持,一双脚的力量,走遍了兰坪的学校,点燃了大山孩子的希望,帮助峡谷里的孩子们重拾书本。
紧衣缩食 微薄工资助力困难学子求学路
因为小时候求学历经坎坷,施中林对公益助学特别上心。1979年,施中林被调往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箐花村工作。看到村里的孩子们渴望学习又没有条件,他便与老师协商,学生在作文课中每得一次100分,便由他出资发放1元钱作为奖励,一年下来那些家庭困难但成绩优异的孩子们都用上了新文具。
为了做这件事,施中林把每月大部分工资存作“助学基金”,自己仅留下够日常开销的部分,玉米馍馍加白水,常常就是一天的口粮。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看似微薄的金额,承载了施中林的朴素期许: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与被关注的温暖。“我特别能体会孩子们对于上学的渴望,我就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实现愿望,让他们能圆读书梦。”他说。
笔耕不辍 800万字稿费化爱涓流汇海
施中林把写作与助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先后写下了800万字的著作,所得稿费都用于助学。2004年,孤儿小和被一本院校录取,却因家庭困难,无法负担学费。在他一筹莫展之际,高中时期捐助过他的“希望老人”施中林再次雪中送炭,资助他继续求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如今小和已经参加工作,他每次回到兰坪老家都会到“施爷爷”家中探望,如今小和已成家立业,仍常回兰坪看望“施爷爷”,那道超越血缘的亲情纽带,在岁月里愈加深厚。
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初一学生小张看着满墙奖状流泪,因为心疼奶奶年事已高挣钱不容易,便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施中林得知后,当天就送来了1000元助学金,并讲述了自己曾经坎坷的求学经历,鼓励女孩重燃求学斗志。退休后,施中林先后用稿费资助了47名像小和、小张这样的困难学生。
宣讲劝学 风雨无阻点亮山村孩子命运新途
2000年退休后,施中林全身心投入助学事业,在他看来,“作为党的干部,自己没有‘退休’,会一直写下去,尽己所能地多帮几个孩子是几个孩子”。作为兰坪县五老宣讲团核心成员,施中林深知大山里的孩子缺的不是勤奋,只是没有一个人点亮他们心中的那盏灯。
退休25年来他风雨无阻,用脚步丈量了兰坪的山山水水,深入各乡镇、村社开展以“读书,是我毕生事业”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同学们!读书,是锻造人格力量的源泉,需要迂回渐进的攀登精神,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施中林的宣讲声在大山的各个校园里久久回荡。曾经在灰暗灯光下学习的他,成了提灯人,用“爱心”的火种照亮了大山深处。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受助者已走上工作岗位,孩子们有的成为警察、人民教师,有的当上了白衣天使……
稿费助学、控辍保学、宣讲劝学,施中林把爱心火种播撒在兰坪的各个角落。如今,当年的“爱心”种子已落地生根,结出了累累硕果,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尽管年事已高,施中林一直坚持写作,他先后完成了《滇原遗珍》和《云岭诗歌集》等9部著作。即便步履蹒跚,施中林仍然坚持下乡宣讲劝学,为身处困境的孩子带去希望。他用自己的“不退休”,支起一把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温暖且明亮,照亮困难学生的求学路。(责任编辑:高晟寒 刘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