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积,男,1957年3月生,黎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长安村委会招咱村村民,黎族医药(骨伤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50年来,他利用农闲时间采药制药,治病疗伤,不收诊费、不收治疗费,只收取少量药费,治愈伤者无数。又在数年间,深入山区丛林,田间巷陌,采集草药标本,编写《黎族骨伤疗法》,只为传承弘扬发展黎族医药骨伤疗法。
药草飘香 行医是一种特别的幸福
王永积的祖上三代都是黎医,关于黎族骨伤疗法的传承,到他这一代是第四代。“我的高祖在清代时已经是上安非常有名的‘草医’了。”说起高祖开创的跌打骨伤治疗法,他十分自豪。高祖之后,他的祖父、父亲,一代一代子承父业,干一辈子“草医”,与草木打一辈子交道。
王永积从小跟着父亲上山,他拾柴,父亲采药。父亲不识字,却是一本活的黎药“辞典”,一株一株草药讲给他听,一年一年伴随着他成长。1976年,19岁的他高中毕业返回家乡,一边务农,一边跟随父亲开始学习黎族医药知识。1980年,继续向牙代村岳伯父拜师学黎药。几年时间,学会制作敷膏、接断骨、诊治骨裂等技术后,他出师了,开始独立为他人治病疗伤。对于他来说,为伤者接骨治病,解除伤痛,内心是开心的,是有成就感的,也是一种特别的幸福。2012年,王永积获评黎族医药(骨伤疗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获评黎族医药(骨伤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采药制药 从医近50年不收诊费
“伤者受伤情况不同,治疗也不同。”王永积说。他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制作常用的疏通血脉、消肿止痛的外敷药,再另外加对症的草药。要制药,就得先采药,常用治疗骨伤的药材总计52种,根据习性不同分布在不同地点。对于他来说,入得大山皆是药,田边地头、林下沟边、灌丛中……都有“宝贝”,但个别草药难以寻觅,需要深入大山腹地才能寻到少量。没办法,他只能一边冒危险到林中寻药,一边到市场高价购买。多年来,除了上山采药,王永积也会采一些不易采摘的药材自己种。
他每天采药,制药,治病,近50年来,只要有伤者求诊,他就会熟练地用草药制作外敷膏,给伤者接骨治病,治疗好的伤者早已数不清。他不收诊费、不收治疗费,只收取少量的药费,名气在上安乡及周边乡镇逐渐叫响,甚至还有不少外地伤者慕名而来。
然而,自从2017年做了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他的记性越来越差了。日常琐事转头就忘,过往经历有时会记混,很多事记不清了,但那52味骨伤疗法的黎药,每一味药材的样子、名字、性味和功用,早已刻在他的骨子里。“或许会忘记很多事,但相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山林间的一草一木,那些我寻了半生的药材。”王永积说。
编写书目 让黎医智慧跃然纸上
2012年,当时的琼中县文化馆老馆长找到王永积,希望他能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整理成书,并给他留下一台相机。从那之后,他上山采药时,就把相机挎在胸前,朝着药材拍拍拍,再去照相馆洗出照片并贴在笔记本上。制药时,他就让家人帮忙拍照,记录过程。数年间,他深入山区丛林,田间巷陌,采集草药标本,不辞辛苦。2016年11月,一本凝聚着黎族骨伤疗法智慧的书籍终于成稿,书中共收集52种药材资料,照片76张,文字15423字,详细介绍了制药过程和治疗方法。
“以前,黎药传承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没有图片。我读了书,学了字,就可以将这些内容全部整理出来。有了它,谁都可以找到药,可以学会配药。这样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算达到了。”他拿着一本《黎族骨伤疗法》,一页一页翻看着,透露着一份骄傲,也有一份欣慰之情。
如今,王永积收了6个徒弟传授黎药知识,把不少采药任务交由徒弟们完成,个别徒弟已经可以辅助他制药疗伤了。为了传承黎族医药(骨伤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琼中会不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他前往授课,从中发现“好苗子”。“作为黎医,我要治病救人;作为传承人,我要让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承下去。所以,一辈子我就干好这两件事,一直干到‘车跑不动了’的时候。”他说。
一株株山间小草,凝聚千年智慧;一剂剂疗伤黎药,见证薪火相传。采药行医50年,编书授徒,王永积用执着与坚守全力弘扬黎药文化,守护民族医药智慧。(责任编辑:高晟寒 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