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苗-中国文明网
姓名: 张金苗
事迹: 守护文物近40年 让历史不止出现在书本上
类别: 敬业奉献
省份: 浙江省
时间: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发表时间:2025-09-08 来源:敬业奉献
字体:
打印:

  张金苗,男,1953年9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业余文保员。1987年,仙居县成立下汤遗址保护小组,土生土长的下汤人张金苗成为首批下汤文保小组里年龄最小的文保员。“这是历史,不能毁在我的手里”,近40年来,张金苗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和使命,义务守护下汤遗址。2024年,下汤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张金苗年事已高,但他加入到文物保护宣传员的队伍中,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张金苗曾获“浙江好人”等荣誉。

  初见遗址,他是坚定的文物守护者

  1984年,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在平整土地时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自此,下汤地区沉睡的文明,揭开了神秘面纱。1987年,刚从部队退伍回乡就业的张金苗,听说县里要成立下汤遗址文保小组,但人员短缺,他便主动向组织申请,成为了首批下汤文保小组里年龄最小的文保员。为了让文物尽可能避免损伤,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去现场;发现哪里有人破坏,他立刻出面制止;看到哪里有损伤,他向有关部门书面汇报;收到村民上交的文物,总是第一时间护送到县文物馆。那时交通十分不便,来回就是一天,但正是因为张金苗的不辞辛劳,才有了今日展览馆里所陈列的一件件下汤文物。

  随着遗址的发现,村里偶尔会出现一些古董贩子,个别村民听说自家地里挖出来的“破陶罐和石头”能卖钱,就动了歪心思。张金苗一趟趟跑到村民家里去劝说,“不行!不能卖!”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得留下来。我觉得,不能让历史只出现在书本上。”就是这个理,支撑着张金苗的文物保护工作,他一户户地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其实向村民收集发现的文物,最多也就奖励一些茶罐和毛巾之类的生活品,文保员们的“工资”也仅仅是年底时的一副挂历,但张金苗和队员们却一直坚守着下汤遗址。

  枝叶关情,他是考古队的讲解员

  2017年,省专业考古队进驻下汤遗址,下汤遗址坐落在横溪镇下汤村上,遗址的开发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步进行。在开发的进程中,不免涉及到自留地、地界等问题,张金苗虽然不具备专业的考古知识,但他与下汤血肉相连,下汤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最熟悉不过了。于是他成为了考古队的导游和讲解员,为考古队、村民、地方政府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在他的帮助下,考古队很快就适应了村庄环境,工作也顺利开展。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下汤文保员的工作也在悄悄发生着转变,但不变的是他们坚守承诺,贡献着自己的能量。尽管摄像头已经布满了遗址,张金苗和队员们还是坚持每天晚上巡视遗址周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下汤。

  传承使命,他是文保工作的宣讲员

  随着时光的流逝,下汤文保员的队伍也已传承到了第三代。张金苗的身体也不能支撑他每天的巡视,每天检查的工作交给了新一代的文保员们,但是他又找到了新的守护途径,成为了一名文物保护宣讲员。每次活动现场,都有张金苗的声音,他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要被所谓的“古董值钱”蒙蔽了眼睛、不要误入工作区给考古队带去困扰……

  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了《仙居下汤遗址勘探报告》。勘探报告表明,下汤遗址年代距今大约有10000年。这样,下汤遗址从原先的5000到7000年以前,又往前推了3000多年。随着下汤遗址研究价值的提升,仙居县委、仙居县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力度。借此时机,下汤村也依托下汤遗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其中,有张金苗的一份功劳。(责任编辑:郭雯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