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宝林,男,1936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名誉会长。他深耕艺术领域数十载,以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投身创作与公益事业,用画笔与行动诠释着艺术为民的初心。
军旅生涯——奉献与责任的起点
学生时代的李宝林品学兼优,是班级唯一的中共党员。毕业时,他主动将北京画院的名额让给有需要的同学,自己则选择了最远最苦的南海舰队。
在海军任职的28年里,他牢记艺术为人民的宗旨,领导开创的“万里海疆画展”摒弃公式化,成为延续至今的品牌,还从基层战士中培养出众多优秀画家。这一时期,他的《大会师》《闽海石城》等人物画家喻户晓,被国家博物馆、北京美协等多家单位收藏。
专业探索——坚韧与创新的坚守
1990年,李宝林带着恩师李可染“东方既白”的心愿,调入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他参与编纂《李可染论艺术》,牵头举办“98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组织创作国礼《锦绣中华》赠予香港特区政府。
60岁那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李宝林甲子画展”;70岁又举办“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画展”;76岁走出国门,用作品开启东西方艺术交流。作为“现代山水”的探索者,他的山水画深沉雄强,却鲜有人知,这些作品是他克服原发性震颤,用左手托着颤抖的右手完成的。
晚年岁月——德艺双馨的典范
李宝林将“生死刚正谓之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古稀至耄耋之年,他两度冒着偏瘫和失语的风险接受手术,术后仍笔耕不辍,创作出《山魂》《疆山铁铸》等经典巨制。他常说:“从艺和做人都要有骨气”,其画作传递的山水力量,正是他内心刚正的写照。
他长期支持公益,慷慨捐助作品,长期资助贫困学子至大学毕业。2025年3月,他将51件精品捐赠中国国家画院。国家画院为他举办“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人们纷至沓来,欣赏他的艺术,七十多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表达对他的敬意。(责任编辑:周胜武 侯旭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