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陕西省渭南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份荣光,不仅属于渭南,更属于每一位秦东儿女。十年来,渭南的城市能级、发展活力、民生福祉、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居民足不出“圈”便能“一站式”享受多种便民服务;老楼“里”“面”俱新,居民过上了幸福新生活;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百姓“菜篮子”越拎越舒心……这些平凡而生动的画面,共同勾勒出渭南文明创建的立体图景,回答了“渭南何以文明”这一问题。
渭南俯瞰景象。渭南市委文明办供图
为民初心绘就文明底色
渭南,作为陕西第二人口大市,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城。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六个专项整治、六大提升行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等为载体,集中力量补短强弱,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从民生痛点破题,是渭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鲜明注脚。曾几何时,老旧小区斑驳的墙面和破损的巷道成为市民心中的隐痛,如今随着改造工程的全面推进,这些“高龄”小区旧貌换新颜;过去,市民对渭南高新区高新东路“晴天灰、雨天泥”的抱怨犹在耳畔,如今坑洼老路已化作林荫步道;而昔日流动摊贩与城管“躲猫猫”的困局,也在滨河大道临时便民市场得以化解。如今,漫步在渭南的大街小巷,道路愈发平整宽阔,路边的人行道、盲道与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17个主题公园与52个“口袋公园”错落分布。
文明的温度更在民生细节里流淌。渭南在陕西省率先同步启用首批9家医保便民服务驿站,以经办小切口、微改革,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保服务。居民刘保红笑着竖起大拇指:“‘小驿站’解决了群众参保群众看病大难题!”
红色沃土滋养文明根脉
“老班长,讲讲战斗的事迹吧!”在临渭区站南街道四号社区里,9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长顺被年轻党员团团围住。老人胸前勋章闪耀,将“红色印记映初心 文化雅集绘新程”活动现场化作精神洗礼的课堂。这一幕,正是渭南深挖红色基因的生动切片——这片诞生渭华起义的红色热土,始终将革命薪火视为文明创建的灵魂灯塔。
渭南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凝心铸魂作用,着力守好红色阵地,加强渭华起义司令部旧址等革命旧址的普查、修复、保护和利用。还精心推出了《乡音秦韵忆党史》等红色栏目和“秦东革命星火之旅”等红色旅游线路,让革命文化资源成为渭南文明城市创建的鲜明标识。
大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革命先辈感人事迹和精神品质;纪录片《挺进关中》生动再现了西北野战军在解放大西北战略决战之前的艰苦斗争;《渭华起义》《东渡!东渡!》《红梢林》《张富清1948》《黄河湾纪事》等文艺精品,感召鼓舞秦东儿女,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勇毅前行……渭南用一场场文化盛宴证明红色基因与文明创建的深度融合,铸就了这座城市最坚挺的精神脊梁。
凡人微光汇聚文明力量
志愿者为老人举办集体生日。渭南市委文明办供图
“做志愿服务,我非常开心。”在临渭区解放街道学雷锋志愿活动现场的爱心义剪区,志愿者李亚娥的剪刀翻飞如蝶。排队等候的居民张敏笑着递上毛巾,她身后的队伍蜿蜒如龙。
近年来,渭南不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工作。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7个实践所、2339个实践站如繁星照亮文明之路;“临渭小板凳议事会”、富平“怀德生日会”等特色品牌活动不断释放文明实践磁场效应;“志愿红”更是早已融入城市肌理。
在渭南,获评全国“最美医生”的乡村医生刘永生,用40余年守护乡亲健康;渭南青年志愿服务队文艺分队队长于波浪带队7年踏遍45个社区(村委会),以580场公益活动展示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风尚……渭南坚持加强向上向善道德风尚建设,积极培育选树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4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20人荣登“陕西好人榜”,29人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渭南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蔚然成风。如今在渭南,好人好事每天都在发生,文明底色在代代接力中愈发鲜亮。
人民城市在阔步,城市人民在奋进。沐浴着全国文明城市的荣光,渭南将感恩奋进、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谱写文明永续、幸福长青的时代华章。
供稿:陕西省委文明办 渭南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