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激情免费视频,亚洲看片,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欧美日韩免费大片,毛片午夜,亚洲狠狠网站色噜噜,亚洲欧美黄色片

關閉
文明新風拂潤百姓心田——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見聞
發(fā)表時間:2021-10-03來源:光明日報

  【文明在這里】

  讓黨史學習教育貼近百姓、將志愿服務精神接續(xù)傳遞、讓文明實踐接地氣聚人氣……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探索打造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理論宣講、文化活動、志愿服務、文明傳承等品牌,成為宣傳群眾、動員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綜合性陣地。

  串聯(lián)紅色資源 打造黨史教育新陣地

  位于武昌區(qū)中華路街道的都府堤,被當?shù)匕傩辗Q為“紅巷”,在這條全長417米的馬路上,集中分布著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毛澤東舊居、中共五大會址和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等4個紅色場館。作為一處紅色教育寶庫,都府堤每天都吸引著來自各地的參觀者學習打卡。

  行走在這條草木蔥郁、鋪滿青石的“紅巷”里,很容易會遇到一群身著紅色馬甲的老年義務講解員,他們被親切地稱為“紅巷爺爺”。這個團隊的成員平均年齡70歲,每天活躍在“紅巷”里,為參觀者義務講解革命歷史、傳播紅色故事。

  “毛澤東同志就是在這里花了4天時間將《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寫作完成,這里也是第一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選舉產生的地方……”作為“紅巷爺爺”團隊的發(fā)起人之一,鄧廣東每次講解都要花上近1小時,參觀者多時,這樣的講解每天要進行兩三場。

  都府堤不僅是紅色景點的集中區(qū),而且也是武昌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所在地。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武昌區(qū)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區(qū)覆蓋的優(yōu)勢,串聯(lián)紅色資源,打造以紅色文化為依托的武昌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帶,貼近百姓宣講需求,凝聚志愿服務力量,延伸黨史學習教育觸角,讓黨史學習教育走近百姓、落地生根、見實見效。

  在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的一間會議室里,湖北省委黨校教授姜濤正在為當?shù)氐狞h員干部群眾講授黨課,臺下每個人都聽得聚精會神。

  像這樣的授課,武昌區(qū)每周都會進行。近年來,武昌區(qū)打造“武昌周周講”特色品牌,邀請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在此宣講主旋律、正能量、好聲音。

  除了“武昌周周講”,武昌區(qū)統(tǒng)籌推進理論、百姓雙宣講,全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策劃推出“珞珈山下讀黨史”“百年同心·百人同宣黨史”“楊賦青談”等宣講品牌,擴大“一主多場、百花齊放、群星閃耀”的磁石效應推動黨的政策、主流價值、科學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傳遞向善力量 搭建志愿服務大舞臺

  2020年年初,在武漢,往日繁華熱鬧的街道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受疫情影響,很多市民無法獲得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資。在湖北省融資擔保集團工作的萬娟,是武昌區(qū)中華路街道戶部巷社區(qū)的居民,疫情來襲,她主動請纓,成為一名社區(qū)志愿者。

  戶部巷社區(qū)有3120戶居民,萬娟主動挑起幫大家買菜的重擔;老人不會用微信,她就耐心地一點點教會他們……她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一直忙到深夜12點,有一次為大家買菜她自己還墊資1萬多元。

  萬娟的故事只是武昌區(qū)志愿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如今,在武昌區(qū)的街道、車站、社區(qū),隨處可見身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他們或在維護公共秩序,或在引導居民垃圾分類,“志愿紅”已成為武昌區(qū)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對于很多市民和游客來說,來到位于武昌區(qū)的黃鶴樓公園,首先要到東門或西門喝一碗公園免費提供的“四季大碗茶”,夏天能清熱解暑,冬天能暖暖身子。

  “‘四季大碗茶’的配方是特意找湖北省中醫(yī)院的醫(yī)生調配的,用料足、很養(yǎng)生。”黃鶴樓游客服務中心主任肖慧說,這項服務從2014年就開始了,一直很受市民和游客的歡迎。

  除了為市民和游客免費提供大碗茶,黃鶴樓公園還常態(tài)開展文明引導、旅游咨詢、扶弱助殘、詩詞講解等志愿服務。據(jù)介紹,公園已累計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約12.5萬次、寄存服務1.9萬余次、租借服務約500次、免費茶飲2.6萬碗……昔日文人墨客筆下的黃鶴樓,如今已成為城市志愿服務的文明新地標。

  營造和諧氛圍 提升居民幸福感

  修傘、修鞋、磨刀、心理咨詢……在武昌區(qū)南湖街道的中央花園社區(qū),每月都會開展一次“便民秀場”活動,社區(qū)將能工巧匠請進來,利用半天的時間,集中為社區(qū)居民服務。在“便民秀場”,記者看到,有四五位居民排隊修傘,還有七八位等在剪發(fā)的攤位前。

  談起開展“便民秀場”的原因,中央花園社區(qū)黨委書記張淑靜說,社區(qū)周圍都是主干道,沒有背街小巷,居民要修傘、修鞋、磨刀,找不到地方,這些看似小事,但事關居民幸福感和社區(qū)和諧氛圍。

  “每個月我們都盼著‘便民秀場’,這些服務真的做到了我們心坎里。”社區(qū)居民張女士說。

  為做好居民力量的資源整合,社區(qū)充分挖掘“隱藏”在社區(qū)的“能人”資源,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鼓勵引導在社區(qū)居住的醫(yī)生、老師、律師、科技工作者、水電專技人員等專業(yè)人士,發(fā)揮一技之長,積極牽頭組建特色志愿服務隊,讓居民在互學互幫互助中增進認同、促進和諧。

  中央花園社區(qū)的文明實踐并非個例。在南湖街道,包括中央花園社區(qū)在內的6個社區(qū),統(tǒng)籌公共資源,打通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老年大學、鄰里文化廣場等,分別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形成了黨建引領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新格局。

  近年來,武昌區(qū)立足于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打造成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的功能性平臺,激活動員群眾的各方要素,盤活服務群眾的各類資源,重點解決特殊群體“急難愁盼”問題,逐步從“民呼我應”轉變?yōu)椤皢栃栌诿瘛?,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文明實踐更聚人氣、更接地氣。(記者 李睿宸)

責任編輯:郭 雯
【糾錯】
  1. 字號加大
  2. 字號減小
  3. 打印
中國精神文明網(wǎng)網(wǎng)站©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