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家书-中国文明网

铁轨上的家书

发表时间:2025-10-21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父亲总说,他这辈子最信“中国速度”。

  2022年深秋,我陪父亲去六盘水寻访老中医。他因病体虚,连汽车颠簸都受不住,我们便选了高铁——那是我们第一次坐高铁。父亲攥着车票站在贵阳北站,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儿子,这票跟飞机票似的,咋检啊?”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瞧见我们迟疑,立刻迎上来:“大爷,您是第一次坐高铁吧?我教您。”他手把手教我们刷身份证、过闸机,临走时只说:“大爷,车站有需要随时找站务,车上可以找列车长。”

  列车启动时,父亲突然扯我衣角:“你看!”他指间夹着枚硬币,立在窗边小桌板上纹丝不动。窗外景物如流,可硬币却稳稳立着。父亲眼睛发亮:“我听咱修铁路的邻居说,咱中国的高铁每小时能跑三百公里,我还不信……现在瞧瞧,这哪是铁疙瘩?分明是腾云驾雾的“神龙”!”他声音轻的像风,却藏着抑制不住的骄傲。

  返程时更难忘。我们拎着大包小包的中药,父亲倔强地扛起最沉的塑料袋。过道里,一个刚下夜班的铁路工人从人缝中挤过来,二话不说接过行李架上的包裹:“大爷,我帮您!”他额角还沾着油污,显然刚下班。父亲连声道谢,他只是笑:“我爹当年修铁路时也这样,现在该我帮人了。”那双手宽厚温暖,像极了父亲年轻时在田间劳作的模样。

  这场景让我想起父亲年轻时的事。

  父亲在山东聊城工作那些年,我总在村口等他。他骑那辆凤凰牌二八杠,身上背着一个大背包,后架上捆着行李,从晨光微熹骑到星子满天。后来有了大巴车,父亲要坐大半天时间车才能回家,即便如此,他也总说比骑车强多了,至少能少受些风霜之苦。

  可如今不同了。2023年济郑高铁通车那天,父亲守在电视机前,手指着屏幕上的列车图像:“看!从聊城到咱南乐,才42分钟!”他转头对我说:“当年我骑一天的路,现在高铁唰地就过去了。”那天他喝了两杯酒,脸红得像晚霞,眼里闪着孩子般的光。

  今年国庆,我在夜班后归家途中,也遇见了这样的场景。火车上,一位瘦弱大爷扛着行李箱吃力登车,我赶忙上前接下他手中的塑料桶。大爷抬头看我胸前的党徽,忽然笑了:“小伙子,我儿子也像你这样热心。”我们一路聊着,他讲起当年坐绿皮火车去新疆摘棉花,三天三夜的车程,如今高铁只要半天。

  把大爷送到座位,放好行李,大爷从桶里摸出个塑料袋,里面是晒干的枣子:“孩子,别嫌弃,快尝尝吧。”枣香混着铁轨的凉意,忽然让我想起父亲的话——人民铁路为人民,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硬币立稳的瞬间,是陌生人伸出的双手,是三代人跨越40年的归家路。

  我望着窗外飞驰的铁轨,忽然懂了父亲说的“中国速度”。它不仅是列车飞驰的公里数,更是人心向暖的温度,是代代相传的善意,是让每个归人都能安心踏上归途的承诺。

  铁轨如弦,奏响时代的乐章;铁轨如链,串起万家灯火。而我最珍视的,是那些在铁轨上流淌的时光——它们见证了父亲的青春,我的成长,以及无数个像我们一样,在流动中感受温暖、在变迁中坚守初心的平凡故事。

  列车上每个窗口流动的风景,恰是铁路编织的民生经纬——那些或归家、或求医、或远游的身影,正被这条钢铁动脉温柔托举。窗格如邮戳,框住的不只是移动的风景,更是千万家庭因铁路而缩短的团聚时差:归家的游子能赶在子夜前吻上孩童的额头,求医的老人无需再颠簸三日才能握住专家的手,旅人更可朝发夕至,将“诗与远方”从梦想兑现为日常。这些窗格恰似一枚枚会呼吸的邮票,不寄书信,却精准投递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或携着药袋奔赴希望,或带着年货奔赴团圆,或背着行囊奔赴热爱。铁路以三百公里时速为尺,丈量出的是人间最朴素的期待:让每一次出发都能抵达,让每一份牵挂都有归途。这,正是中国速度最温暖的注脚——它不仅让列车成为飞驰的信封,更让每个窗口都化作通向幸福的邮路。

  这,就是我的铁路风景——不是风驰电掣的列车,而是列车上那些温暖的目光与双手;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钢铁上流淌的人间烟火与家国情怀。

  人民铁路为人民,这不仅是铁路的初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信仰。而我,愿做这信仰的传递者,让更多人看见:在流动的中国里,温暖始终与速度同行。(网友@孟令博)

【责任编辑:姜丽】